(图:王庆卫 文:郝培燕 审核:姜亚玲)为持续夯实新教师教学基本功,推动其在首轮试讲基础上实现教学能力迭代升级,9 月 2日上午,药物制剂教研室于医学南楼 416 会议室组织开展第二次新教师听评课活动。此前参与试讲的郝培燕、朱莹、杨梦慧 3 名新教师再次试讲,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学院督导组成联合评审团,通过 “课堂观察 — 集中研讨 — 精准指导” 的闭环模式,为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再添助力。

图一 郝培燕老师试讲情景
本次听评课活动以“针对性改进、系统性提升” 为核心目标。前期,各新教师的学科指导教师已结合首轮试讲点评意见,与新教师开展多轮一对一磨课:围绕课堂提问分层设计需求,优化不同难度梯度的互动问题;聚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点衔接薄弱环节,重新梳理各章节的关联逻辑,确保教学改进精准落地。

图二 朱莹老师试讲情景
课堂展示环节,3 名新教师展现出显著进步。郝培燕老师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通过 “回顾旧知 — 案例导入 — 知识迁移” 的教学逻辑,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框架;朱莹老师在授课中增加分层提问环节,从 “基础概念复述” 到 “临床案例分析” 的梯度设计,有效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度;杨梦慧老师则优化课堂节奏,通过 “知识点小结 + 即时练习” 的穿插设计,避免信息过载,确保学生对核心内容的理解深度。

图三 杨梦慧老师试讲情景
课后研讨阶段,评审团围绕“改进成效” 与 “进阶方向” 展开细致点评。教研室主任赖新鑫老师肯定了新教师在案例教学与互动设计上的进步,同时建议 “可进一步增加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协作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学院督导张会丽老师针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提出 “可引入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如新型药物制剂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拓宽学生学术视野”;督导王庆卫老师则聚焦科学素养培养,强调 “在案例分析中可适当设置‘矛盾点’,如‘某药物代谢异常的可能原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逻辑链”。
此次听评课活动,既是对新教师首轮改进成效的检验,更是推动其教学能力向“优质化、专业化” 迈进的关键一步。教研室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完善 “试讲 — 听评 — 磨课 — 再听评” 的长效培养机制,结合新教师教学短板开展专题培训,同时依托 “师徒结对” 帮扶模式,为新教师提供常态化指导,助力其尽快成长为兼具教学能力与科研视野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筑牢根基。